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人生脚本》读后印象

时间:2021-11-15 点击率:

《人生脚本》读后印象:  

 命运、沟通、心理地位、案例

 

《人生脚本》是作者 Eric Berne (艾瑞克·伯恩 1910-1970)最后的著作。伯恩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的蒙特利尔1935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后进入美国耶鲁大学从事精神病学实习。实习结束后,应聘于纽约一家医院,成为一名医生,期间曾接受过纽约精神分析学院的培训。后来伯恩供职于旧金山精神分析学院。10年后(大约在1950年代)他决定与弗洛伊德运动分道扬镳创立“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在本书第二十一章(“对脚本理论的反对”)伯恩说,“脚本分析可以被称为‘类弗洛伊德’式治疗,但却不能被称为反分析式治疗,因为它当然没有反对弗洛伊德式治疗”(355页)简要地说,伯恩认为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是精神分析阵营中的异类,犹如阿德勒和荣格。他认为“脚本理论的关键在于结构分析。如果没有自我状态理论,即“父母”“成人”“儿童”自我状态,就算有再多与脚本相关的观点与陈述,也不是脚本理论”(356页)。1970年他因心脏病发作死于加州。

本书的初稿在伯恩去世前已完成,但他去世后2年才出版。英文版原名是 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 汉译者是周司丽。伯恩的主要著作有:

1. 《沟通分析心理治疗》,1961 (Transactional Analysis in Psychotherapy)

2. 《组织与团体的结构和动力》,1963

3. 《人间游戏:人际关系心理学》,1964

4. 《团体处置的原则》,1966

5. 《人类爱中的性》,1970

6. 《人生脚本》,1972

 

伯恩说本书“旨在成为心理分析的高级教材”,但他也尽量让非专业人员能看懂。伯恩倡导文风简明、简单,反对学究冗长的语句;他的语言思维呈现跳跃、果断的风格,招致了“通俗化”和“过度简单”的指责 (伯恩,序言,X)。伯恩的学生 Thomas A. Harris1967出版了 I am OK You are OK《我好,你好》,通俗介绍了TA, 成为畅销1500万册的心理学书,国内也有汉译本。

本书共有五篇二十三章:第一篇:总论;第二篇:父母编制的程序(从孩子出生前到死亡可能一直在受此程序影响);第三篇:脚本的运作;第四篇:临床实践中的脚本;第五篇:脚本理论的科学探讨。

安通疗法师资班在20212月下旬至4月下旬集体阅读、探讨了本书。此书内容挺丰富、庞杂,涉及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发展心理学、团体心理治疗等)、精神医学、科学、宗教、哲学、神话、语言学等领域。下面我就4个方面分享我的感想:脚本与命运、沟通的明处与暗处、心理地位、案例转述。

1. 脚本与命运“脚本是一个持续发生作用的程序,年幼时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控制着个体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上的行为”(372页)。脚本理论沿用了沟通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即自我有三个状态:“父母自我”(发指令,控制型或养育型)、“成人自我”(基于经验客观评估)和 “儿童自我”(2-5岁小孩的感知、行为、回应方式)。当我们常常生活在“父母自我”“儿童自我”状态之下,我们就沿着既定的脚本发展,跳不出幼年养成的定势思维,活不出自我的潜能,结局基本上是输家或顶多是非赢家。如何能疗愈和成长,成为赢家呢?伯恩认为咨询师需要引导“成人自我”走到前台,以“成人自我”掌控自己和跟别人的交往。然后,咨询师还需要给当事人“许可”,允许他跟父母“离婚”,不再象幼年那样对父母言听计从;咨询师不光鼓励当事人如此而且还要展示出保护“儿童自我”不受父母抱复的能力。最后一点,或许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事人也要许可自己走出父母、家族编制的脚本,开始新的自发的探索。遗憾的是,作者认为,大多数人无力或不愿走出脚本,活出自己的人是少数。因此,脚本理论和实践似乎让人感觉到蒙上了一层悲观、宿命的色彩。不过作者坦陈:脚本理论刚产生不久,还没机会做跟踪几十年乃至一生的实证研究。理性主义反对者干脆说,“脚本并不存在”(354页)。

 

2. 沟通的明处与暗处。伯恩的沟通分析理论认为人际沟通有四大类型:(1)互补沟通;(2)交错沟通;(3)角沟通;(4)复式沟通。互补与交错为简单沟通。他饶有兴趣地通过数学运算,根据这4类沟通算出人际沟通总共有6597种可能性。但常见、常用的只有15种。

1)互补沟通有9种,发生在个体某个自我状态(如父母自我P)与另一个体某个自我状态(如儿童自我C)中,用图表示是两人的自我状态(PC)一直保持两条平行线在交流。 


2) 交错沟通有72种可能(图2B:9x9=81,减去9种互补沟通)。图3A和3B都是有问题的沟通,刺激(S=Stimulus)是成人自我对成人自我(AA),但3A的回应(R-Response)CP而3B的回应是PC,所以不平行而是交错型沟通。伯恩给3A的沟通举例:丈夫询问(AA),“我衬衫的袖口在哪里?” 。妻子回答(CP),“为什么所有事你总怪我?”。伯恩认为这是给“世界带来最多麻烦的沟通类型”(16页)。作者认为图3B展示的沟通方式常见于心理分析和咨询的反移情中,也常见“外交辞令”。伯恩认为交错型沟通常见的有4种:

(a) 移情AA-CP (图3A)

(b) 反移情AA-PC (图3B)

(c) “气死人的反应”CP-AA(一方想要同情,但获得的反馈是一些事实性信息, CP开始,AA告终)、

(d) “无礼的反应”PC-AA(一方P希望获得另一方C的服从,但实际得到的是:后者只是陈述事实而没有顺从的意愿,PC开始,AA告终)。

3)角沟通和复式沟通都是双水平沟通,即既有公开、社交意义的沟通 (图4A中的直线),又有隐藏、暗示的意图(4A中的虚线)。伯恩计算出36种角沟通(18种成功,18种不成功)。

4)复式沟通(图4B)有6480 ,即81 X 8181种公开沟通 X 81     种隐藏沟通 ,减去81种简单沟通)。所幸,临床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只有6中复式沟通,即:

(a) 表面是AA-AA,实则是CC-CC

(b) 表面是AA-AA,实则是PP-PP

(c) 表面是AA-AA,实则是PC-CP

(d) 表面PP-PP,实则CC-CC 

(e) 表面AA-AA,实则CA-CA

(f) 表面AA-AA,实则PA-PA

 

 

沟通分析(TA)模式包含两个假设:(1)所有的人都可以从一个自我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2)如果A说了些什么,之后B有说了些什么,我们可以去检验B所说的是否是对A的回应。

根据伯恩沟通分析的理论,绝大多时候人际沟通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同

频共振的真正的沟通是少见的。伯恩是罗杰斯同时代的心理治疗师和研究者,他对罗杰斯1950-1960年代倡导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倾听”似乎没有关注。科胡特自体心理学中共情的主张和实践伯恩也无缘关注,因为他在科胡特名声卓著前就去世了。安通疗法中沟通的部分会以人本心理咨询中共情地倾听为基调,吸纳包括TA在内的其他疗法的沟通理念和实践。无论在我自己的心理咨询职业、培训还是家庭生活中,我发现倾听对方,复述对方是我坦诚反馈的基本前提。罗杰斯、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创始人)后期都致力于将共情倾听为主的人本沟通理念和实践用于国际、民族冲突。今年1月28日我列席观看了为中美建交40周举办的网络对话研讨会“US-China Engagement: Past Achievement and Future Adjustment”。我感叹:这类外交对话其实是各说各话,乃至互相指责,几乎没有正在对话的可能。除了少数几位发言人,大多说发言者似乎都以“父母自我”而不是“成人自我”的状态出现。事后我跟卡特中心中国部的负责人探讨:将来是否能在这类对话中尝试融入这样的程序:静心觉察--共情倾听--复述确认—坦诚回应?

1. 心理地位。根据父母对孩子早年信念的影响,伯恩总结出了系统的“自

我心理地位”。涉及“我-你”两方,基本的心理地位有四个:

(1) +你+ (即我好你好):这是“健康的”心理地位。

(2) +你-:我是王子你是青蛙。这是一种“傲慢”的心理地位,最糟的情况是变成杀人犯,最好的情况是变成一个爱管闲事的人。

(3) -你+:这是“抑郁”的心理地位,常伴随“要是。。。多好”以及“我本应该”的心理。

(4) -你-:这是“无意义”的心理地位,临床表现为精神分裂(78-79页)

“我-你”关系扩展到“我-你-他们”三方时,心理地位也从4个变成8个。

(1) +你+他们+:民主社群式的心理地位。宣言是“我们爱每一个人”

(2) +你+他们-:挑唆者心理地位。“谁需要他们?”

(3) +你-他们+:鼓动者或不满者心理地位。“你们没有那边那些人好。”

(4) +你-他们-:纯粹傲慢者心理地位。“每一个人都要臣服于我。。。”

(5) -你+他们+:纯粹忧郁者心理地位,受虐狂。“我是全世界最没价值的人。”

(6) -你+他们-:奴性的心理地位。

(7) -你-他们+:奴态但羡慕的心理地位。“他们讨厌我们是因为我们不富裕。”

(8) -你-他们-:愤世嫉俗、悲观的心理地位。“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好人。”(78-82页)

本书“引言”以轻松的笔调来探讨“说完‘你好’后,你会说什么?”以及“你是如何对别人说‘你好’的?”。上面这些心理地位的组合基本可以预测答案。当然,伯恩在书后还专门写了一个短篇作为“附录”,絮叨了六种方法来回应“说完‘你好’后,你说什么?”。六种回应的前几种根据社会规范和文化考量,最后两种通常是闭嘴、安住了。

 

2. 案例转述

20章题为“三个个案历史”。我把第一个案例“克鲁尼”简要地呈现

出来,以便读者对脚本疗法有些直观的了解。

克鲁尼,31岁的家庭主妇,在她18岁时Q医生就认识她。第一次来见Q医生时,她感到害怕、孤独、尴尬和脸红。她给他的印象是一个天使的灵魂从天堂来到人间,寻找可以栖息的身体。当在克鲁尼的体内安顿下来后,他感觉有点失误。她认识的人很少,没有朋友。他以傲慢和挖苦的方式对待学校的男生,使他们对她避而远之。她也有超重的问题。结婚后她生了两个孩子。婚前做过心理治疗,婚后再次做心理治疗,原因是与外界的社交方面存在问题,而且她认为这对丈夫不公平。为了放松她会在聚会上喝很多酒,然后做一些疯狂的事,例如把衣服全部脱光。治疗后社交不再过度饮酒,能与人交谈,但仍不满意。大约有过了5年再来找Q医生(估计是作者伯恩)。这次她觉得要痊愈而不只是取得进步。五次小组治疗和两次个体治疗后,她请求再进行一次个体治疗。她悄悄走进办公室,不经意地关了下身后的门(半关,没关严),然后坐下来。Q医生补关了门(关严),也坐下来,开始对话治疗。

C(来访者).你说我应该长大,我听不进去

Q医生.我说的是你拥有成为女人的许可,意味着你的“成人”发挥作用

C.丈夫刚结婚时说他需要我依赖他,现在他不说不需要了,给我发出成为

女人的许可了

Q.你母亲很象你丈夫,她也需要你

C.正是这样,她需要我依赖她

。。。

C.你总是提到我的臀部。。。

Q.嗯,我想到的是一个很常见的场景。小女孩进入餐厅,母亲和朋友们正在一起,小女孩的尿布掉下来了,所有人都说“好可爱啊”(这段话是否具有明显的导引性?)

C.是的,这事在我身上发生过

Q.然后小女孩很尴尬、很脸红、可能臀部红了。更早的是,之后大家更

有兴趣,说,“快看这个!真是太可爱了,吼吼吼。

C.当时我确实是这样的感受

Q.这与你在聚会上脱光衣服有关。这是你知道的与人建立关系的一种方

式。(338页)

。。。。。。

C. 是的我跟他结婚就是因为他很象我母亲。

Q.不过你母亲的“儿童”也一定会参与进来。

。。。。。。

C.是的,但我要怎样处理内疚感呢?

Q.与你“母亲”离婚。关注自己的事情。处理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做她的小

丑。让她自己去淘气,如果她感到不安,那是她的问题。

。。。。。。

Q.我猜你父亲的“父母”一定告诉你要勇敢,但下面的“儿童”却告诉

你的“儿童”最后你们都会变成懦夫。你母亲的上面告诉你什么?

C.做个乖女孩,人们就会喜欢你。

 

经过社交和心理层面的进一步分析,Q医生认定来访者只是半个“成人”,

所以才半关门。Q医生最后说,“不管怎样”这是你的“成人”可以出现的地方:决定你想做什么,关上门还是开着门。好吧,下星期同一时间见。”(337-342页)。伯恩认为“这次治疗是他多年工作的顶峰”(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