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胡嘉琪:整合心理咨询取向的个案概念化

时间:2019-05-20 点击率:

明向文化创始人朱彩方博士之邀,远在美国华盛顿州的胡嘉琪博士5月3日在千聊做了公益讲座:创伤,比你知道的更普遍(文末“阅读原文”是音频链接)。由于嘉琪的讲座呈现的是心理咨询的整合取向,所以答疑互动环节,彩方问:整合心理咨询取向如何进行个案概念化?嘉琪当时简要回应了这个问题,随后又专门写了下文进一步回应和探讨这个心理咨询界前沿的问题。5月30日晚,明向文化将联合十分心理,邀请嘉琪和彩方一起在北京对话,继续探讨整合心理咨询及其个案概念化。对话的具体信息未来几天将在本公号发布,敬请期待。


嘉琪的分享

      彩方老师问了关于我自己如何整合不同取向,进行个案概念化这个问题,这里,我想再多分享一点我的看法,以及这次受彩方邀请到北京开设工作坊的背后理念。


      首先,我们来看百度百科上面对“个案概念化”定义的说明:

      所谓个案概念化,指咨询师依据某种心理咨询理论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具体来讲,针对来访者的问题要获得哪些信息,如何获得信息并加以有意义地综合,如何利用信息进行临床预测和假设,从而由这种判断或假设进一步形成咨询计划的雏形……个案概念化不同于对来访者问题的诊断分类,例如常用的DSM-IVICD-10

       从上面的说明,我们可以理解到,个案概念化,其实是透过理论,让我们更有效率地把众多杂乱的信息分类整理。


       这就有点像是一个商店,想卖鸡肉卖猪肉卖青菜卖水果,这么多产品,要怎么快速分门别类的整理,要怎么继续处理进货与出货。


       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架构,就会让谘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被来访者说的众多情节复杂的故事给弄得很慌乱。


       在我自己整合躯体心理学、情绪经验取向、新一代的认知行为取向,以及家族与婚姻治疗的系统观时,我发现身心容纳之窗这些结合神经科学对创伤压力的理解,以及对复杂创伤的了解,帮助我去整合不同的理论,知道什么时候传统的CBT 技巧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他会失效?什么时候心理剧技巧可以使用,什么时候传统心理剧会失效?什么个案不适合走古典精神分析?


就过去六年我跟台湾的学生在教学与督导上合作的经验来看,我发现当咨询师缺乏一个整体架构时,就会被目前市面上的各种“技巧”弄得有点混乱。


     不管是 EFT 情绪焦点伴侣取向还是EMDR 动眼减敏疗法,这些美国来的证照制度有其优点(系统性的专注于某个技术),但也有其限制,这些训练无法管到本土咨询师本身学习上的盲点与漏洞。


      咨询师可能学了些基础,上面也加了一些重点技巧,但中间的积木是有洞的。遇到复杂挑战的来访者时,这样的积木结构就可能会被弄倒。


       就像是前阵子在千聊的音频讲座,我提到达克效应,初学者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大师忘记了自己走的路有多远,容易以为他累积的智慧只是一般的“常识”。于是,当初学者遇到大师,初学者没办法问他不知道的问题,大师也不知道初学者到底不知道什么“常识”?


       我觉得自己过去几年带给台湾学生的贡献是,因为我在過去二十年,很平衡地同时学习了理性的认知行为取向、如何以咨询师身分配合精神科用药、以及隐喻故事及心理演剧等情绪表达取向、再加上后來的躯体心理治疗取向。


       所以,当我能够直接跟学生互动时,我可以从学生问的问题,及他们学习的状况,来帮助学生们找到自己目前个案概念化漏洞在哪里?


       打个比方来说,当你们家公寓的屋顶有漏洞的时候,你肯定要在下雨天时叫师傅来看,透过这样的互动,才能找到这隐藏的漏洞在哪里?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设计本工作坊时,特别加上了一次的线上小组督导会议(预计在七月或八月分别与各小组进行)。

 

      另外,针对本工作坊的学员,我想加送六个讲课音频,一个检视表,一个听故事音频,两个引导练习音频(试听版,总长度至少2 小时以上),让学员们能够更进一步在上完课之后,透过反复听音频,将身心容纳之窗与身体激发状态的基本概念,能够真正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与临床实务工作中。


       我在设计这些音频时的初心,是希望帮助身为助人工作者的你,能够快速将这些概念,透过检视表,以及引导练习音频,应用在你的临床工作当中,或者,可以拿来陪伴身边需要的人。



透过工作坊+音频+线上后续小组督导,我很有信心可以帮助参与的学员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学习方向。同时,也更清楚如何进一步整合您身上已经学得的几个不同取向或技巧。


      下面我就来简单谈谈关于身心容纳之窗如何帮助我们整合不同取向?

      如果您有机会听到或读到我去年10月份也是给彩方老师这边办过得的另一场关于创伤知情的公益讲座,您可能还记得我分享到压力有不同的层级。



就拿这个听起来很基本的对压力的进一步认识来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只有在面对一般的压力刺激时候,我们的身心才有办法启动社会互动系统,进行语言与概念上的相互讨论,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解决与应对策略的探讨。即便说这样的过程中可能有挫折甚至有点小争吵,但是,只要我们还在一般的压力刺激下,我们身体与心灵可以支持我们去面对这些挑战。


      过去主导心理咨询界的精神分析取向、人本取向、与认知取向(理情取向),都基本上需要咨询师跟来访者,双方都处在这个启动社会互动系统进行对话与问题解决的身心状态中。


      但是,如果我们所处的压力已经上升到创伤压力的地步,我们是没有办法单纯透过社会互动系统的问题探讨与对话来得到帮助了。


      这就像是你眼前站着一个溺水的人,你的共情(哎啊,你现在快淹死了,肯定很害怕)帮不了他,你的理性驳斥大概只会让他更快昏过去(关于有人一定要来救你这个信念,其实是个不合理的非理性想法,谁说有人一定会救得了你?),你的精神分析回馈(这个快死了的经验,跟你被父亲母亲抛弃的早期经验,似乎有很大的关联)可能会让他更无助。


      所以说,一个基本的对压力的进一步认识,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不简单。因为我们在晤谈过程中,我们不是真的站在河边,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对方是在溺水还是在划船?我们要从当下的身心状态来判断对方的状态,才知道此时有用的是什么?


      好了,希望以上这段简单的探讨,对各位有些帮助。也非常期待过几周(5月31-6月2日)在北京与有缘朋友的相见与交流。


后 记

     在5月3日公益讲座中,胡嘉琪博士曾谈到在她的工作里会用到瑜伽球和厚毯子来辅助咨询。文末附上几张图片可以一窥胡博士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