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苏黎世、米兰讲学后记

时间:2019-04-23 点击率:

 

 

位于意大利米兰的Mandali Retreat Center。 2019年3月11-14日超个人心理学高峰论坛在此举行。本文根据朱彩方博士在安住与沟通社区的语音分享编辑整理。

 

大家好,我现在利用这个时机来给大家分享一下2019年3月8号到14号,我在瑞士苏黎世和意大利米兰讲学、参加超个人心理学高峰论坛的一些经历和感想。简单地归纳我的感受:非常的坎坷,在磨难中坚持,在无常中告别。踏平坎坷成大道,这句话也许可以作为我总体感受的概括。


3月7日我从北京坐上飞机后不久就有点感冒并低烧,喝了几杯温开水后又发寒。3月8号中午我跟随从的学生张子文、张馨云、王丽媛,坐火车从意大利的米兰去瑞士的苏黎世。8号晚上我在苏黎世做了一次“安住与沟通”的公益沙龙,为9号和10号上午一天半的同名工作坊做铺垫。8号晚上的公益沙龙大概有20多位华人以及当地的瑞士或者德国人参加。9号工作坊来的人稍微少了几个,不到20人,10号又增加了2个,大概20来个差不多。最后工作坊有五位老外,剩下的是华人。这些华人大多在瑞士都好多年了,估计不少已加入了瑞士籍。有意思的是,虽然华人居多,但是我们讲课还是英文。这是因为屠迎春在做广告的时候早就说好了,只要有一个不讲汉语的人出席,我们就讲英文。当然这也给有些华人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她们没有来参加这个工作坊。她们觉得英文还不是太好,因为在瑞士讲的最多的是德文和法文,英文可能是第三种语言了。

 

 

因为感冒8号晚上开始我讲话嗓子沙哑,9号接近中午时几乎失声。午间我想,下午要是说不出话来,我就写字让助理念。几位学员给我弄了一些中西医的药吃,还是很困难,有时必须奋力说话才能发出沙哑的声音。困难是困难,我心里倒是不慌,只想尽力而为。好在有些环节是静坐的练习,也有PPT的投影一目了然。我对学员们说只要你们能够接受,我绝对会坚持下去。我一开始就这么讲,果然他们接纳了我,我也接纳了自己,坚持下来。

 

 

彼此的接纳酿造了一个良好的场域。学员们对整个课程的反馈相当的好,觉得我教的这个安住与沟通的技术和理念对他们非常有用。安住训练有静坐、有正念慢行+微笑致意、正念快走和跑步等练习。静坐训练用的是《安般守意经》的一些比较实用的练习。我选择了五种禅修的练习:

1.我吸长气、呼长气,我知道我吸长气、呼长气。

2.我吸气呼气,我感受到我的全身。

3.我吸呼,我使全身平静下来。

4.我呼吸,我知道我在想什么。

5.我呼吸,同时解脱心结。对这个练习,我做了一些调整,要求学员静坐的时候把自己的一个纠结放进去,然后继续来通过呼吸静观身心,同时看看有没有答案或洞见呈现出来。

 

第五个练习结果是:在场19个学员, 2/3的人说在这个15分钟带着问题静坐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解决问题或纠结的新方法、新思维、新洞见。几个老外也说,这样的设计不光安顿身心,而且直面问题,以此得到解决的线索和洞见。他们为之非常高兴,说哪里都没学到过这样的技术、这样的设计和这样的练习。一位学员说:前一次静坐中觉察到自己害怕对所关爱的人表达,因为怕被拒绝。这次静坐的洞见是要有承诺,做更多的事来表达。另一位说:原本对是否要接受一个项目犹豫不决,因为接的话要搭进去很多时间。禅修中冒出念头:接受,可以联合朋友一起合作发展。第三位决定去上一门喜欢但以前犹豫不决的课程。第四位的纠结是跟女儿的关系不顺,该如何改善?坐禅中浮现洞见:她的需要是什么?什么时候她有此需要?

 

 

本次工作坊沟通的部分稍微弱了点,因为时间只有一天半。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把沟通训练的重点放在共情倾听和不带评判地复述所听到和看到的。志愿者们扮演角色练习陈述和倾听后的复述,供大家观摩、学习。由于大多学员是华人且大多是高学历(博士或硕士),工作坊过程中涉及许多中西文化冲突与整合的探讨。

 

 

许多学员希望我将来继续来办这类工作坊。我也准备今年秋季到荷兰去参加会议的时候再去一趟瑞士这个点。感谢屠迎春、胡炜、孔燕等瑞士朋友的组织。

 

2019年3月9-10日 朱彩方博士在瑞士苏黎世的“安住与沟通”工作坊

 

瑞士的活动先讲到这个地方。本次讲学的第二站是意大利米兰。10号下午我跟几位学生从瑞士的苏黎世坐车奔向意大利的米兰。一路上她们跟我有很好地切磋交谈。我们以非正式的方式来探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我也对她们有更多的了解,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和默契,以及对安住与沟通内涵外延的共识。

 

回过头来讲在米兰的Feeding the Soul:Top Transpersonal Gathering (滋养灵魂:超个人心理学高峰聚会) TTG请了九位国际上有影响的超个人、整合心理学的专家作为主题发言的嘉宾。其中三位是美国博士(Glenn Hartelius,Stuart Sovatsky, Jim Garrison)一位意大利人(主办策划人) Pier Luigi Lattuda(皮尔•路易基• 拉图达博士,他5月中旬要来北京做生命能量转化工作坊)。还有一位英国人Serge Obolensky Beddington-Behrens博士,一位葡萄牙的绅士Vitor Rodrigues博士,一位德国女士Regina U. Hess博士和另一位欧洲超个人协会的女士Marina Belokuriva博士。我是唯一的一个亚洲代表,代表中国。三天半的内容非常丰富、安排紧凑,经常是从早上九点开始要到晚上11点才结束。聚会挺精致但规模不大。我估计连老师带学生连嘉宾加起来也就60-70人,也是世界各地的,更多是欧洲各地来的。

 

Regina U. Hess博士,国际超个人协会秘书长 

工作坊主题是Constellation Constellation & Shamanic Dreaming & Cacao Ceremony-A Dance with Eros

 

 

第一天(3月11日)主要是九位专家分三个讨论小组。第一组是两个美国人跟一个葡萄牙人,三人小组每人讲30分钟做一个报告。第二组就是我在的小组,我跟一个德国女士Regina Hess,也是我国际超个人协会理事会的同事,还有一个美国Ubiquity University的创始人Jim Garriison。第三组是是拉图达、英国绅士和欧洲超个人协会的女士。顺便说一下,Ubiquity University直译过来叫做 “无所不在大学”,是美国北加州挺有特色的小型私立大学,想要通过这种超个人的心理学来介入社会改变世界。他给我感觉是他的社会改变、政治色彩、政治参与的情调太高涨、非常浓烈,使我觉得他好像不是在搞心理学,而是在通过超个人心理学来搞政治运动、社会改造。当然在超个人心理学里边一直是有这样的一种取向,一种声音。他们会问:你光光自己修炼、超越对社会有什么贡献?对社会的正义你不想去听听、不想去争伸张?你要不管社会的正义、公正,那么你能确保你能自由地、无虑地修炼吗?所以他们是基于这样一种思维。在西方政教分开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作为超个人或身心灵(新时代)运动,它就是一直有这个理念:要改造社会。我记得2017年我在布拉格参加国际超个人大会时候也讲到过这一点。

 

接下来我想分享几个技术化的环节。我去听了两个工作坊,一个就是Glenn Hartelius的。他是加州整合学院的超个人心理学教授,也是《国际超个人研究期刊》的主编,跟我也是校友和朋友,以前联结不太深,这次加固了一下。他的工作坊题目是“注意力的策略:意识转化的躯体地图”(attention strategies’ maps for conscuousness transformation)。他在加州整合学院硕士读的是躯体导向心理学somatic psychology,博士是东西方心理学,跟我是一个系的,所以它是从躯体感受来切入讲超个人心理学。怎么样来看到这种超个人意识转化的地图?从躯体感受开始。我记得他在讲那个小组讨论时候提出:注意力是从哪里来的。

 

Where does the attention come from?他没有严格的来区分注意力跟意识之间的什么关系,他似乎有意地避开了。“注意力从来来?”这个问题始终萦绕着整个这场超个人心理学的盛宴。注意力从哪里来?我昨天晚上在“安住与沟通2.0课程”讲唯识学的《百法明门论》时,讲到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八识),讲了半天意识究竟从哪里来?注意力从哪里来?注意力在《百法明门论》中可以归为“心所法”遍行五位中的“作意”。心所法依心识或心王而运行,但八识的根本在我看来是意识之根,即第七末那识Manas,其功能是 “恒审思量”,一直要到修成圣位时这个执着的自我意识才消失或转化为平等性智。这种说法跟现代的心理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还是说这个注意力和意识是从一个更广大的场域、更广大的灵性世界那里得来的?西方超个人心理学家大多认为个体意识与宏大的宇宙意识同源。

 

 Glenn也仔细地分享了当代超个人心理学,尤其他自己在做很扎实的实证研究,跟卡巴金的正念研究做比较,跟主流心理学的注意力、意识研究都比较。他想在超个人心理学方面做实证研究,来让超个人心理学被主流心理学起码是美国心理协会来接受。我给他这个行为点赞。虽然这种做法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是这种方式、弥补这个缺憾我觉得是必须有人去做的。他在工作坊里边让我们做一个冥想练习,有许多引导:你闭上眼睛坐直了,然后先感觉好像一滴水,从你的头顶留下来,变成光,然后慢慢的流下去,从你头上流到,就像卡巴金讲那个扫描一样,慢慢地流,从你头顶流到两耳、流到嘴唇流到嗓子流到眼睛流到胸,一直到你的肠胃,到你的双脚下再往下渗下去,落地三尺甚至几米,这样的一些引导。另一个练习,也是注意力训练。静下来,想像你的手背上有一个光点,然后想象着光点往左或往右移动一厘米,看看你什么感觉? 是不是你感觉光点的面积变大了,变宽了?

 

后来我反馈说:手背上的光点也就是注意力所在点,我不需要移动它我也能感觉到它会泛化。为什么呢?因为我是个活物,我的躯体能量在流动,所以即使我没有刻意移动这个注意的点,我也会感觉到它的流动,它就会在身体里边流动,生命的流动,新陈代谢的流动。只要我注意力既集中在那里,又放松、开放,就可以体会到能量的流动。我们有些友好的建设性的对话,因为我跟他还是蛮熟,既蛮熟悉又好久没见!所以重新在调整彼此之间的这种学术探讨以及朋友关系同事关系。总而言之它的特点跟我有点类似,是一个学者型、严谨的人,同时在超个人心理学里研究、实践这种意识的转化、灵性的体现。最后我们彼此吃饭的时候聊了聊,希望更多一些合作。

 

Glenn Hartelius 加州整合学院的超个人心理学教授,《国际超个人研究期刊》的主编。

演讲和工作坊主题是Attention strategies:Body maps for transforming consciousness 

 

我体验的另外一个工作坊是拉图达博士开的Beyond the Mind(超越心智).5月18-19号(周六/日)我邀请他北京开工作坊。他比我应该大十来岁,在意大利他可以说是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治疗的领军人物,也可以说欧洲超个人心理学重量级的人物。他有三个博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哲学博士,医学博士,但是他的行为真的完全跟他的学术背景似乎是两码事情,他的工作坊我感觉到非常具有体验性、非常实操、落地。你们报名的人有机会来目睹他的这个风采,没有报名的同学们也可以借机来决定要不要来参加哈,难得的一个机会。这次米兰高端聚会上他工作坊的题目叫Beyond the Mind,实际上跟生命能量转化大同小异。我现在来回忆一些亮点,其中包括他在大会开头时他给大家的一个仪式:他拿了一个鼓,然后敲鼓,敲一下鼓就问大家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Where are you? 再敲鼓问 What are you feeling? 你现在什么感受?第三个问 What are doing? 你在做什么? 第四问What is your intent?你的意图是什么?第五个(开幕式上没问)How do you express yourself?你怎么样表现你的意图?

 

非常有意思。工作坊三个小时,事前我说我只能参加一部分,最后一个我答应去参加英国绅士的工作坊,需要平均一下时间。拉图达工作坊大概有20来个人,大家围圈坐蒲团上。一开场就是这个仪式,他敲鼓,每一个人都要站出来,站在那个圆圈的中心,面对他回答这5个问题,每个人呈现的非常不一样,千姿百态,尤其最后你怎么样来表现你当下的意向? 要表现出来。非常精彩,真是千姿百态,活灵活现,基本上都是肢体语言,有舞蹈,有唱歌,有雕塑,有握手。


我记得我是这样回应五个问题的:他问我在哪里where are you?我说我在曼陀罗隐修中心,站在曼陀罗隐修中心的中央,面对着你,在米兰、意大利、世界上、宇宙中间(I am at the center,mandali retreat center,milan italy the world in the universe)然后他问我what are you feeling我说 I am feeling hot and excited 我说感觉有点热也感觉到很激动。What are you doing? 我说我在跟你说话呢。你的意愿是什么?I am grounding and connecting我愿安住与大家联结。最后一问:你怎么样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我就打开始打太极,以旋转的方式跟每个人握了手,最后发觉还落了几个,回过头又去给他(她)们握了一下手。这个仪式花了大概三十分钟,因为每个人都大概需要一两分钟。

 

随后,拉图达做一些讲解,讲讲这个疗法及其哲学。接着又是体验环节:他敲着鼓,让大家进入深度冥想的状态,他给一些指导语。有个三关的隐喻:你现在进了一个森林,然后有个店,进了那个店,然后怎么出来,三部曲的隐喻。让大家都躺在地上,然后进入有指导的冥想。这个练习大概15分钟20分钟。最后部分让大家分享冥想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使我联想起了超个人心理学家格鲁夫(Grof)的全息呼吸法。全息呼吸法放的音乐声音更大,运动更加剧烈。拉图达博士要缓和许多,比较容易接受一点。

 

Pier Luigi Lattuda 心理学、哲学、医学博士,但是他的行为跟他的学术背景似乎是两码事情,工作坊非常具有体验性、非常实操、落地。今年5月中旬要来北京做生命能量转化工作坊。

 

接下来一个小时,我真的去听那个英国老先生Serge Obolensky Beddington博士。这位老先生70多岁了,自称是个嬉皮士,但是个好嬉皮士。一次晚餐后他跟我私下也专门聊了聊。说他是个好嬉皮士,因为他不吸毒。当时1960-70年代,他在英国牛津大学读的文学硕士,然后去美国超个人心理学院,读了超过了心理学博士。加州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大本营,他非常的深度的介入了。他是一个很有灵性、不吸毒的西皮,非常开放,颇具爱心仁慈。

 

他小组讨论的主题就是:Daily Life As Sacred Practice把日常生活当做神圣的修炼。日常生活就是神圣的修炼,就像我们讲平常心是道,在生活中修炼。只不过他比较偏向于基督教思想。他对亚洲的文化也挺熟悉。他工作坊的题目是Understanding and Feeding the Soul (理解和滋养灵魂)。我只参加了最后一个小时。有个学员问,他去日本的时候,日本人对他的一些个肢体动作,比如坐着听课的时候双腿完全伸开了,或者二郎腿翘着,日本人觉得这个不礼貌,对他们的老师不尊敬。这个学生说我没有对老师不尊敬啊。我对你没有任何不尊敬的时候,说我不尊敬我是不能接受的。Serger说这个要有文化差异的,到罗马按罗马人做事。假如说在日本的话,你要学习他们的这种文化价值观的。蛮有意思。虽然是多元包容,但是入乡随俗还是要讲究的。Serger是这么个观点。他还说我带来的几个学生非常友好、儒雅。他讲完课之后我的几个学生跟他合影,这个老先生还把他的书《让宇宙之心觉醒》(Awaken the Universal Mind) 送给了我的一个学生,并签了名。他跟我私下说:“有人说中国人比较内向,我从来没觉得呀,怎么能有这么的偏见呢?你的学生们给我的印象是最优雅的了,最美丽最优雅,怎么能说中国人是那个内向呢?她们很会沟通”。

 

70多岁的Serge Obolensky Beddington博士。

小组讨论主题是:Daily Life as Sacred Practice

工作坊主题是:Understanding and Feeding the Soul


也许是第一天我在演讲“灵性逃避”的主题时提到我在哈佛第一次去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就被那个美国中年女性白人心理咨询师认为没法来给我咨询。因为我说:我在这之前我好像还没有纠结到了要去跟人分享,要哭情绪爆发的这么一种状态。因为她问我有没有过自杀的想法?有没有自杀的念头尝试?我都说没有,她问我有没有过情绪纠结到了要爆发要跟人分享要哭的这样一种情景,我说还是没有,所以她懵了。她一蒙我就说:你知道我是中国人,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内向,不善于坦诚表达情感。又加上我说我是学佛坐禅的,我天天坐禅,入定时候可以稳如泰山。所以这个咨询师后来把我转介给她的一个同事了。之后,我一直在问自己,我这样的行为和情感模式是不是就是所谓的灵性逃避了?还是说我真的已经没啥情绪或不受情绪的影响了?这个问题引导我一直在反省观察,一直在研究、一直在体会。那么这一次在意大利就“灵性逃避”这个话题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阐述,正好也借此来纪念提出“灵性逃避”概念的John Welwood 先生(2019年1月去世)。有意思的是,我的演讲或许无意中增添了听众们对中国人比较内向的观念。Serge说他不觉得中国人内向。不知多大程度上他是客气、友好?多大程度上他是坦诚的?另外,我这个演讲题目在超个人心理学大会上讲似乎并不受欢迎。因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大多数人都崇尚超越的。他们未解决的问题、情感问题、成长问题究竟是不是解决妥当了?不好说。所以,马后炮:这个话不便在超个人心理学大会上讲,即使讲也要讲的更加的平衡、圆满一点。说到此,我又觉得我这次所讲还是比较公正的,既觉得它有一定的道理,也觉得它是有很多例外、有待商榷和澄清的话题。

 

朱彩方博士的演讲主题是Spritual By-passing灵性逃避。工作坊主题是Grounding and commucation 安住与沟通

 

14日上午原本是9位嘉宾同台分享、对话。我的感冒已恢复的差不多了,期待以新面貌呈现。不料,13日夜间我接到老家来电:父亲突然过世。我只好向主办方通报噩耗,火速回国奔丧。如此,我错失了14日的议程和16-17日本应在米兰超个人与整合学院开设的工作坊。

 

原本9位嘉宾同台的分享对话,因为朱彩方博士回国奔丧而缺少了一位。之后,安住与沟通社区的朋友们在朱博士的引领下深入的探讨了死亡与面对、哀伤等话题。 

 

 

            

图文编辑:张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