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索菲亚硕博士线下闭门研讨会]博士作品集11-12

时间:2025-10-22 点击率:

导语:2025年9月8-10日,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在上海的立达学院举办了首次线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关系。约80-90位学生线下出席,10多位中美教授授课。博士生在9月30日之前提交1000-2000字的体验报告。我和金志芳博士从60多位学生的作业中物色了十几篇,将由汪子君编辑后发表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以期跟更多的同学和校外同行分享。这些作者有的参加了地面的研讨会,有的观看了研讨视频后提交了作业。同学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报告。本系列中第1篇和最后1篇不属于正式的作业,因其独有的特色也纳入本系列分享给大家。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 


11


重返校园的遇见:

我、你、AI与超个人心理学

邹雨坤


缘起


超个人心理学博士学习的第一次线下研讨会——2025年9月8号-10号,《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研讨会,见到了很多博士同学,上学2年半了,同学们很多还是第一次见面。和同学们一起参加研讨会,一起吃饭,一起合影留念,体会到了一种重返校园的既视感。


研讨会


Harris的《AI时代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的报告点燃了我内心的想法,AI时代,什么是超个人心理学?Harris认为“超个人现象” 包含个体的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层面 —— 这些层面使得个体难以被仅仅视为 “独立的个体”(“个体” 一词词根为 “分割”,意为与世界其他部分相分离),因此,个体应被视为 “超” 个人的,即超越个人范畴的存在。此外,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其他一些现象:主流心理学可能忽视或否认的、与深度互联乃至潜在超越性相关的现象(例如神秘体验与超自然事件)。但作为一门科学,超个人心理学对于所谓的 “本体” 并无任何论述 ——“本体” 超出了科学的研究范畴。


而朱彩方教授的报告《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与中国智慧传统相关?》中提到中国智慧传统可以给超个人心理学高端的意识和行为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方法、技术。既然“本体”超出了科学的研究范畴,但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似乎可以弥补这个科学研究范畴的缺失,为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随着研讨会的深入,刘昌教授的报告《从实证研究到体验心理学》、谢天教授的《儒家思想对话超个人心理学》、刘天君教授的《黄帝内经中的超个人心理学》和王成亚老师的《道家面相术》分别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儒家、道家、皇帝内经等不同角度深入讨论了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碰撞和链接。


结合朱彩方教授的太极拳、刘天君教授的五行掌起势练习和王成亚老师的道教静心实践,让我们理论结合实践体会中国传统智慧的传承和力量。Lucci教授的《身体的智慧:家庭系统、草药、全人财富》的工作坊让我们体验了在我们的人生经历当中,植物带给我们的启示、疗愈和温暖。


我的体会


1. “我-它”与“我-你”:AI 时代的提醒


布伯说,我们的关系有两种基本模式:

-我-它:对象化、功利化、将对方当成客体。

-我-你:遇见真实的他者,不是工具,不是概念,而是一种全然的当下关系。


AI时代,我们更容易掉进“我-它”的关系——人机交互很容易被降格成一种工具性的使用;甚至人与人之间,也常被数据、算法、标签化。但超个人心理学提醒我们:人从来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深度互联中才显现出“超”的面向。


所以,如果说AI让我们更精于“我-它”,那么超个人心理学就是在召唤我们回到“我-你”。它提醒我们:只有在真正的关系性中,个体才可能超越自己。


2. 中国传统智慧:把“缺口”补上


Harris指出,超个人心理学不能研究“本体”,因为那超出科学范畴。但是我觉得中国智慧传统其实一直在本体层面游走。儒家讲“仁”,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像布伯的“我-你”。道家讲“道法自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本是一体。《黄帝内经》把身心与天地阴阳运行对应。这些智慧实际上是在说:人与世界从来不是割裂的个体,而是嵌在一张关系之网里。这就把超个人心理学的“超越”提供了一种实践通道:我们也许不需要先哲学定义“本体”,而是可以通过太极拳的呼吸、五行掌的起势、静心的修持去体验这种合一。换句话说:科学停下来的地方,就是实践和智慧传统可以接力的地方。


3. 个人成长、爱与合一


回到我的个人成长:已经不再是“我变得更强”,而是“我在关系中逐渐学会回应、学会开放”。成长就是从“我-它”的习惯性关系,慢慢走向更多“我-你”的遇见。关于爱,也许布伯会说,爱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一种“我-你”的姿态。爱是真正承认对方是一个“你”,不是我满足欲望的工具,也不是我投射的幻象,而是与一个真实存在的生命对等相遇。合一并不是“我消失在整体里”,也不是“我凌驾于整体之上”,而是一种张力:既是我,又不是仅仅是我。就像我在研讨会的实践中体验的那样,身体、呼吸、心智和自然一起共鸣,那种经验让“我”融入了更大的关系之中。


4. 一点未来视角


AI时代可能让我们更加依赖“工具化”的思维,但也许正因如此,人类才更需要用“我-你”的方式与人、与自然、甚至与AI本身互动。未来的成长之路,可能不是“人类 vs. AI”,而是“我-你”地去遇见AI —— 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是什么”的镜子。个人成长,也许就是在AI和传统之间,学会在“我-它”的必然中,不断开出“我-你”的花。爱与合一,就在这样的花开之间显现。




12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从《心经》视角感悟移空疗法研讨会  

刘燕娜


七载岐黄之路,探寻“上工守神”之境;数年心理临床,直面众生心识之苦。我常于《黄帝内经》与现代心理学理论间寻求贯通,却总觉隔一层纱。直至参与刘天君教授的移空疗法研讨会,其过程与境界,竟与时常诵持的《心经》如此深刻地共鸣互映,方才豁然开朗:真正的疗愈,或许正是一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现实践履。


一、“色不异空”:存想象征,即是观照“五蕴”


《心经》开篇即道破天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的身心世界,无非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而心理困扰与身体症状,正是五蕴失衡、执着坚固的显现。


移空疗法第一步,引导来访者将抽象的负面情绪(受蕴)或身体不适(色蕴),通过“存想”转化为一个具体的象征物(想蕴的运作)。这块“冰冷的巨石”,这团“黏稠的黑雾”,已不再是纯粹的生理感觉或情绪,而是被心识加工、具象化了的“相”。这一步,正是《心经》“照见五蕴”的初步功夫——不回避、不评判,只是清晰地“观”到痛苦的形态,明了其不过是心识投射的“色相”。这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觉察与分离,是“色不异空”的初步体认:这些看似实在的痛苦,本质上是可被观察、可被对象化的现象(空性)。


二、“远离颠倒梦想”:移动即是“般若行”


《心经》的核心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方能照见空性。这“行”字,是关键的修行。移空疗法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动态作业”中的“移动”。这并非简单的空间变换,而是一场生动的“般若之行”。


当来访者在引导下,将承载象征物的容器由近及远地移动,这象征着心念不再与痛苦之“相”纠缠粘附,开始练习“远离”。这正契合了“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的次第。一步步地移动,是一次次心力的锻炼,是“度一切苦厄”的当下实践。将症状象征“移动致空”,正是以具象的方式,演练放下对“苦”的执着,演练“心能转境”的般若智慧。这与单纯用理性说服(如CBT)截然不同,它是一种直指心性的体验式修行,让来访者在过程中亲自实证“苦”是可以被“度”的。


三、“究竟涅槃”:空境体验与疗愈的终极归宿


刘老师研讨会的精髓,最终落于“空境”的体验。这正是与《心经》智慧最为契合之处。当象征物被移至远方,消失于天际,引导来访者在那个“空”中停留片刻——这片刻,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不执着于“苦相”,也不生起“乐想”,只是一种清净的觉知。


这短暂的“空境”,不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本来面目的一次短暂显发吗?它并非死寂的虚无,而是蕴含无限生机的“真空妙有”。所有症状、情绪(诸法),在此“空性”体验中,其压迫性和实在性便瞬间瓦解。这体验本身,就是最究竟的疗愈。它直接指向中医“阴平阳秘”、佛法“寂静涅槃”的终极健康状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和谐与自在。一次成功的移空操作,就像为来访者的心性擦亮了一小块镜子,让“本自具足”的安宁之光,得以短暂却真切地映照出来。


结语:以术载道,以心传心


作为一名行走于东西方疗愈之道的学习者,此次研讨会让我深刻体会到,移空疗法绝非仅是“术”的层面。它是以心理学技术为舟筏,承载着东方佛道文化与中医智慧的“道”。它巧妙地将《心经》玄奥的义理,转化为普通人可操作、可体验的疗愈历程。


未来,我愿在实践中,更自觉地以这般若智慧为指引,运用移空技术。不仅“移空”,更启发来访者观照自心;不仅消除症状,更指向内在的觉醒与自在。这条路,是“医者意也”的深化,更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菩萨精神的微细体现。感谢这次研讨会,它如一只手指,指引我看向那轮照亮千古的明月——疗愈的终点,永远是回归我们本自清净的自性空明。



<The end>


【注:想要了解索菲亚大学硕博士项目请直接点击原文链接,或者打开超个人心理学双语项目硕博士秋季招募|美国索菲亚大学 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最新招募|中美双师·职业认证·临床实践·权威督导·东西融合


明向文化倡导

“安通疗法“和”安通整合成长”模式

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

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企事业单位培训、

网上地面课程

和工作坊、国际游学和交流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内外讲习所

明向文化网站:

http://www.mingxiang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