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2025年9月8-10日,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在上海的立达学院举办了首次线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关系。约80-90位学生线下出席,10多位中美教授授课。博士生在9月30日之前提交1000-2000字的体验报告。我和金志芳博士从60多位学生的作业中物色了十几篇,将由汪子君编辑后发表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以期跟更多的同学和校外同行分享。这些作者有的参加了地面的研讨会,有的观看了研讨视频后提交了作业。同学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报告。本系列中第1篇和最后1篇不属于正式的作业,因其独有的特色也纳入本系列分享给大家。
|
9
从“知”到“行”:
超个人心理学研讨会的个人整合报告
卢赛刚
作为一名心理学讲师和新媒体内容的创作者,我的工作核心是“言说”——在讲台上在屏幕前,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易于传播的语言。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安静地思考一个问题:在“言语”与真实的“生命体验”之间,是否存在一段需要被跨越的距离?
这份思考,源于自己对“知行合一”的自然渴望。我能为他人清晰地剖析各种心理状态,也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理念更深地融入自己的生命;我向公众倡导正念与自我关怀,也期待在职业发展与人生转折的时期,为自己找到更坚实的内在支点。我带着这份对“整合”的探求,以及对禅修多年的向往,走进了本次研讨会。我期待在这里找到答案:现代心理学的“科学之知”与东方智慧的“修行之行”,如何才能在我身上交汇,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知行者”?
一、研讨会主题的深刻启示:在“学者”与“修行者”之间架起桥梁
研讨会的思想激荡,仿佛一场精准的校准,让我找到了安放自身探索的坐标系。朱彩芳教授开宗明义地将超个人心理学定义为“现代心理学与世界智慧传统的整合”,这一定义本身就充满了开放与包容的力量。它昭示着,我们不必在科学理性与灵性体验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为我们这些身处学术与应用领域的人,提供了一条宝贵的整合路径。
朱教授将超个人心理学阵营风趣地划分为坚守科学范式的“左派”、偏重灵性体验的“右派”以及倡导整合的“中间派”,这个比喻让我立刻清晰地看见了自己的专业定位。我的学术背景与职业身份,使我更亲近“左派”的严谨与逻辑;而我内在的生命探索与对禅修的兴趣,又让我对“右派”所关注的、那些难以言说的超越性体验充满敬意。这条“中间道路”,即培养“学者型的修行者”,则为我展现了融合的蓝图。它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学者的严谨去研究修行,也可以用修行的体证来深化对人性的理解,让两者互为滋养,而非相互掣肘。
这个观点如同一把钥匙,为我的探索打开了新的大门。特别是谢天教授所讲的儒家“扎根的超越”,更是对我的一次重要提醒。他提到“灵性逃避”的现象——有些人把修行和谈论灵性,当作逃避现实责任的借口。这让我进行了一次有益的自我审视:自己对禅修的向往,是否也需要警惕将其变成一种逃避现实挑战的方式?真正的智慧,不是脱离尘世,而是在“搬水运柴,无非妙道”的日常中,去亲身“体证”。我意识到,我所追求的整合,正是要将心理学的“知识”通过亲身实践,升华为生命的“智慧”。
二、个人经验的整合:从“观心”到“安身”,一场禅修的呼应
如果说理论的阐述是地图,那么亲身的体验就是踏上旅途。在朱彩芳教授的“大山冥想”启发中,我获得了一次宝贵的“体证”机会。我尝试运用禅修中所学的“观照”法门,不陷入分析的念头,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们在意识中来来去去。渐渐地,我的注意力从头脑的喧嚣,沉降到了身体的实感上。我清晰地感受到呼吸带动胸腹的起伏,感受到身体的重量,感受到与大地连接的安稳。就在那一刻,我体验到了片刻的“身心合一”。这与禅宗“不思善,不思恶,即是本来面目”的教诲遥相呼应。那个不被念头所扰动的、只是纯粹“在”着的状态,让我触摸到了超越言语的真实,那是一种无法被讲述,只能被感受到的笃定。
这次体验,让我从身体层面深刻理解了朱教授的“安通模型”。作为讲师和新媒体人,我的“沟通”能力被高度开发,而“安住”的能力则有待提升。我能滔滔不绝地“说”,却需要练习如何更全然地“在”。我的能量更多是发散的、向外的,而向内凝聚、扎根的定力,正是我希望通过禅修等方式不断加强的。一个无法全然“安住”于自身的人,其“沟通”也可能缺少一份直抵人心的深度。
“大山冥想”的练习,就是一次“安住”的训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不仅在于言语的清晰,更在于存在的沉稳。这与《黄帝内经》中“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智慧一脉相承。我所面临的职业成长课题,并非需要更多的知识来解答,而是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安顿。
三、创意与逻辑的升华:构建我的“体证式”教学与创作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习,更像是一场对我职业身份的升华。它为我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框架和充满创意的实践方向,去构建属于我自己的“学者型修行”之路,将割裂的身份整合起来。
在教学与创作的逻辑上,我将不再满足于仅仅传递“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而是致力于创造“体验心理学”的场域。这意味着在我的课程设计和内容创作中,会更有意识地引入正念练习、身体觉察、意象对话等体验性元素。例如,在讲解情绪管理的课程前,我会先带领学生进行三分钟的呼吸觉察,让他们先与自己当下的情绪建立连接,而不是直接进入理论分析。我希望引导学生和读者从“知道”走向“体验到”,因为唯有被生命所触碰的知识,才能真正化为智慧。
在个人成长的创意上,我找到了拥抱人生转折期的新视角。我不再视其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将其看作一个邀请我从“言说者”走向“体证者”的宝贵契机。我的讲台和新媒体账号,将不仅仅是知识输出的平台,更是我个人“藉事炼心”的道场。每一次备课、每一次写作,都可以是一次禅修,一次对自己内在的观照与整合。康菲尔德“狂喜之后,去洗衣服”的名言,于我而言,便是“洞见之后,去备课”,在看似平凡的专业工作中,融入修行的深度与喜悦。同时,我也将以更坦诚的态度,分享我作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的真实探索,用我的“体证”去代替完美的“言说”,我相信这会是更有力量的连接。
总而言之,这场研讨会为我的人生旅途,提供了一个深刻而有力的路标。它没有给我一个终极的答案,却给了我一个清晰的方向:从“言说”走向“体证”,让身体和心灵的智慧,与头脑的知识真正地融合。我将不再是一个仅仅谈论地图的向导,而是致力于成为一个用双脚去丈量大地的行者。在这条“学者”与“修行者”合一的道路上,我相信,我终将收获的,不仅是职业上的突破,更是一种生命的完整与安然。
10
融合科学与灵性|一场东西方的智慧对话
张楠
本次”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研讨会,会场中多元的观点碰撞、深邃的智慧启迪,以及与同学、老师们深入的交流,都让我对超个人心理学有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其中有几个点,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在科学与灵性之间寻找平衡
大会上,朱彩方教授对超个人心理学定义的阐述,为我构建了一个更清晰的理论框架。他提及了西方超个人心理学两大主要派别:以Harris教授为代表的,主张在科学框架内进行严谨研究的路径;以及另一派强调高峰体验和极致灵性探索的路径。朱教授并未简单地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以“学者型修行人”的理念,为我们指明了一条中庸之道。他认为,真正的超个人心理学研究者,既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具备批判性思维,又要拥有深厚的修行体验,能够切身体证超个人层面的现象。
我对此观点深以为然。超个人心理学作为一门旨在探索人类意识更高维度、超越个体范畴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往往涉及人类深层的灵性体验和潜能。如果仅仅停留在纯粹的经验描述或玄奥的灵性体验,而缺乏科学的检验和理论构建,就难以获得主流学术界的认可,也难以有效地传播其智慧。反之,如果一味强调科学实证,却忽视了灵性体验的本质和深度,又可能将超个人心理学简化为一般的心理学研究,失去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学者型修行人”的理念,恰到好处地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融合科学严谨性与灵性深度体验的路径。这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更鼓励我们通过自身的修行实践,去深入理解和体悟那些超越日常经验的生命维度。
二、超个人心理学咨询:以神性视角观照来访者
在关于超个人心理学框架下心理咨询的讨论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咨询视角。超个人心理学咨询的独特之处,并非在于使用特定的咨询方法,因为任何心理学流派的方法都可以被运用。其核心差异在于咨询师是否具备超个人的背景,是否能够在超个人的框架内去面对和理解来访者。这意味着,咨询师需要将每一个来访者都视作具有神性、具有佛陀般潜能的存在。
这种视角让我对咨询工作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神圣感。它超越了对症状的关注,超越了对问题解决的执着,而是将重心放在唤醒和赋能来访者内在的真实自性。当我们将每一位来访者看作是一个拥有无限潜能、内在具足智慧的生命体时,我们的咨询态度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和充满希望。我们不再仅仅是“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更是陪伴他们去发现和链接自己内在的“神性”,去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理念不仅提升了咨询的深度和广度,也让咨询过程本身成为一种灵性转化和成长的机会。它提醒我,作为咨询师,我的角色不仅仅是技巧的运用者,更是一个见证者,见证生命的奇迹与蜕变。
三、东方智慧与西方超个人心理学的碰撞:生活即修行,高原体验在寻常
本次大会中,超个人心理学与东方智慧的碰撞,尤其让我深受启发。谢天教授关于儒家孔子智慧的演讲,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之一。他通过罗列孔子与不同学生之间关于“孝”、“礼”等概念的对话,揭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哲学。孔子并没有给出僵化的定义,而是根据学生的性格、背景和当下情境,给出个性化的指导。这种“活生生”的教育方式,与中国文化根植于生活的特性一脉相承,而非西方思辨式的哲学建构。
中国文化中的修行,更在乎“在生活中修行”。行住坐卧皆可修行,砍柴煮饭洗地板也可进入“高原体验”。这与超个人心理学中,往往将“高峰体验”视为一种短暂的、超越日常的、甚至需要特殊情境才能达到的状态有所不同。孔子与学生游船的场景,师生相得其乐,心旷神怡,那不正是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高原体验”吗?它不是一种刻意追求的极致状态,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通过对生命的深刻感知和体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和谐与超越感。
这种“生活即修行”的理念,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修行和灵性体验的理解。它提醒我,灵性成长并非遥不可及,并非只有在深山古刹或冥想垫上才能实现。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呼吸,每一次与他人的互动。当我们带着觉知去感受生活,去体验每一个当下,即使是简单的砍柴煮饭,也能成为一次深入自性、链接超越性维度的“高原体验”。这不仅让灵性修行变得更加可及和生活化,也使得超个人心理学在东方文化语境中找到了其独特的根基和表达方式。
结语
此次研讨会,如同一扇大门,为我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它让我更加坚定了在科学与灵性之间寻求平衡的道路,学会以更敬畏和神圣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来访者,并深刻领悟到东方智慧中“生活即修行”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超个人心理学的博士,我将把这些宝贵的洞见融入到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型修行人”,在探索人类意识无限可能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相信,超个人心理学必将在融合东西方智慧的过程中,为人类的心理健康和灵性成长,贡献其独特而深远的力量。
<The end>
【注:想要了解索菲亚大学硕博士项目请直接点击原文链接,或者打开超个人心理学双语项目硕博士秋季招募|美国索菲亚大学 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最新招募|中美双师·职业认证·临床实践·权威督导·东西融合】
明向文化倡导
“安通疗法“和”安通整合成长”模式
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
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企事业单位培训、
网上地面课程
和工作坊、国际游学和交流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内外讲习所
明向文化网站:
http://www.mingxiangwh.com
中文版
Engli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