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索菲亚硕博士线下闭门研讨会]博士作品集7-8

时间:2025-10-19 点击率:

导语:2025年9月8-10日,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在上海的立达学院举办了首次线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关系。约80-90位学生线下出席,10多位中美教授授课。博士生在9月30日之前提交1000-2000字的体验报告。我和金志芳博士从60多位学生的作业中物色了十几篇,将由汪子君编辑后发表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以期跟更多的同学和校外同行分享。这些作者有的参加了地面的研讨会,有的观看了研讨视频后提交了作业。同学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报告。本系列中第1篇和最后1篇不属于正式的作业,因其独有的特色也纳入本系列分享给大家。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 


7


美国索菲亚大学硕博研讨会感悟与总结

—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研讨会深度感想与整合

冯艳青


本次研讨会“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深度融合汇聚中外学者围绕“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与东方智慧,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对话”的深度探索的学术盛宴本人结合自己博士生护士、母亲多重角色实践,述如何将这些智慧应用于日常,最终凝练出“静定合一、扎根超越”的个人生活哲学。


一、研讨会核心内容:理论的深化与传统的活化


内容整合为以下三个层面:


1. 理论框架的深化与时代适配


研讨会在理论层面显著深化。Harris Friedman教授提出“保小我、扩边界、成大我”的渐进整合路径,强调学科必须扎根科学实证,核心在于与个体建立“内在深度联结”。此观点与朱彩方教授将超个人心理学界定为“基于心理学的灵性学科”的主张高度契合。朱教授更通过“安通疗法”演示了该理念如何在日常的“躯体情感沟通”中具体落地。


朱彩方教授指出:超个人心理学是批判性思维、直觉信仰与自身体验的三元融合,需吸纳东方智慧。他对比东西方路径,指出儒家“三纲八目”与威尔伯理论契合,道禅思想则指向更高境界,并揭示国内外实践的差异。学术上,他引康德、维特根斯坦与禅宗对话,最终回归《黄帝内经》“恬淡虚无”,凸显“静能生慧”,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闭环。


谢天教授提出的“儒家情境智慧”(即“扎根的超越”)深刻指出,超个人成长就在伦常日用之中,有效批判了脱离现实的“灵性逃避”。


崔光辉教授则从方法论上以“庖丁解牛”为喻,倡导研究应回归经验本质,对情绪“存而不论”,为理解自我与他人提供了全新路径。


2. 中国智慧传统的心理学精释


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道、佛及中医的心理学内涵进行深度解读。诸位教授的阐释将古老智慧转化为可操作的身心实践。刘天君教授将“治未病”阐释为觉察身心与自然联结的预防性关怀;朱彩方教授指出“恬淡虚无”可通过太极、八段锦等身体运动来体证。王成亚教授则揭示,“气守丹田”的静功与太极拳的“动态冥想”,共同通过训练身体感知来疏通意识、修养心性,完美实现了道家“顺应自然”在当下的具体应用。


3. 实践导向的疗愈方法体验


研讨会呈现了多元实践疗法。Carol Humphreys校长与Jennifer M. Crane教授主持的沙盘工作坊,以及高鸽教授的“超个人表达性艺术”课程,分别通过非语言的沙具摆放与身体感知训练,触及潜意识,释放能量,展现了艺术与身体工作的疗愈价值。


二、个人整合:多重角色下的智慧应用与生命转化


上述智慧养分,透过本人作为博士学生、护士、母亲与家庭主妇的多重角色,实现了落地生根与创造性转化。


1. 学术研究:从“唯理性”到“理性与体验共融”


作为博士学生通过这次的学习,破除“唯批判性思维”迷思,融合Friedman的科学实证与朱教授的“能出能回”理念,形成理性与体验共融的研究路径。既坚守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精准,亦为不可言说的体验留白。现象学方法教我贴近经验本身,拒斥理论标签;老子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更提醒我:学术需知识积累,更需静定沉淀,以减损之心抵达深层理解。


2. 护理职业:从“技术操作”到“全人关怀”


作为一名护士,我将禅宗“外善分别,内不动”化为职业准则:对外精准评估病情,对内保持情绪定力。以“恬淡虚无”为心法,在高压中守护内在安宁。融合西方“坦诚沟通”与儒家“仁爱”,在护理中既重技术操作,更建信任关系,实现技术与关怀的统一。


3. 家庭角色:从“焦虑管理”到“静定滋养”


作为母亲,我以“扎根的超越”为理念,注重自身修身以奠定教育之根,通过“为道日损”减少干预,践行“致虚极”的留白智慧。作为家庭主妇,我将儒家“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运用于日常:格物以体察需求,修身以稳定情绪,齐家而统筹家务。每日静坐十分钟,助我静心思考,提升效率;融合西方的边界意识与东方的包容之心,平衡家庭责任,化解矛盾,实现有秩序的温暖。


三、我的生活哲学核心可凝练为“静定合一,扎根超越”。


“静定”是根基,它汲取《黄帝内经》“恬淡虚无”与道家“守静笃”智慧,作为内心的压舱石,确保我在任何境遇中都能保持专注与澄明。


“合一”是方法论,它强调打破二元对立,在实践中融汇理性与体验、东方与西方、为学与为道,于互补中寻求平衡与创新。


“扎根”是现实路径,我坚信真正的超越深植于伦常日用——学术研究、职业岗位、家庭责任皆是修行道场,反对任何脱离现实的“灵性逃避”。


“超越”是终极方向,它并非逃离,而是如扩展边界般,在做好每件小事中突破认知与心性局限,最终趋向一个更整合、自在的“大我”境界。


这份哲学,使我能以安定的心态,在纷繁的多重角色间灵活转换,让生命各个维度既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又能汲取灵性的养分,朝向一种和谐、通透与自洽的方向生长。此次研讨会,于我而言,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生命的赋能。




8

从手指的挛缩到心灵的松静:

一场关于“扎根”的体证

—“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研讨会个人反思报告

池净

当手指因焦虑而挛缩,无法敲击键盘;当在深夜被自己的磨牙声惊醒,我知道,身体为继续博士学业拉响了最尖锐的警报。因医疗事故休学,与其说是身体的疗愈,不如说是对学术之路的彻底怀疑——我研究心理学,却无法安抚自己的心灵;我渴望探索人类的意识,却被自己的无意识所困。带着这份生命的焦灼,我走进“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研讨会,这场相遇成了一次彻底的自我救赎。


一、 理论的解锁:从“我-它”到“我-你”


朱老师开宗明义:超个人心理学是“落地”的日常修行,绝非空中楼阁。这精准地回答了我的困境——我需要的是能安顿此刻身心的具体方法,而非更高妙的理论。


刘昌老师的报告提供了关键解锁。他指出,主流实验心理学秉持主客二分的“我-它”模式,将人的经验切割、量化,却剥离了意义。我蓦然惊醒:我与我博士学业的关系,不正是典型的“我-它”战争吗?这种对立,正是焦虑的根源。而他倡导的“体验心理学”,立足于主客一体的“我-你”关系,强调体证“活生生的内在经验”。这为我打开新的大门:研究可以是一场对话,而非对抗。


这与崔光辉老师的方法论深度共鸣。他主张研究应以“藏”的智慧而非“杀”的姿态,深入经验深处。“研究如游——我们掉进去,化为对象,再带着幽光与敬畏出来”,此言让我战栗。我回想自己对待文献的方式,何尝不是一种暴力提取?他让我看到,最高的研究伦理是尊重,是允许自己“被研究”、被重新书写。真正的智慧,生于敬畏,成于共生。


二、 修行的体证:在学术荆棘中“调身”、“养心”


理论唯有付诸生命实践,才是真知。研讨会给了我一套可操练的“法门”,将博士学业困境转化为实修的“道场”。


谢天老师的报告,为这一切提供了最坚实的哲学底座。他阐释的孔子“情境智慧”于我如醍醐灌顶:真正的超越不是脱离现实的“理性逃避”或“灵性逃避”,而是“扎根于日常生活”的超越。“仁”与“孝”不在抽象定义里,而在每一个具体的、需要我做出回应的当下情境中。 我的道场,就是我的书桌;我的修行,就是处理好每一天的功课,安顿好此刻焦躁的情绪。


1. 从“大山冥想”到“论文如山”:习得“定”的功夫


朱老师带领的大山冥想,让我体验了久违的宁静。我意识到,对论文的恐惧源于总想“推翻”这座山。现在,每当被文献淹没时,我便闭上眼睛,回到“山”的意象。论文如山,而我亦如山。 我不再试图摧毁它,而是学习共存。焦虑的念头如山间流云,来了又走,而我只是在深呼吸,安稳地存在。这种“定”的功夫,让我心有所主。


2. 从“黄帝内经”到“照顾此身”:践行“调”的智慧


刘天君老师与王道长的告诫如当头棒喝。刘老师言简意赅:《黄帝内经》八十一篇,核心就是“怎么把自己调到无病”。王道长则从道家修炼出发,将“为道日损”的减法哲学与健康直接关联,强调“健康是顺天守则的生活方式”,并振聋发聩地提出“不修行别碰心理学”的终极伦理,直指“医者先自医”的实践根本。


我羞愧地发现,做为心理学研究者,为了探究“心灵”,却长期以“逆天”的方式虐待着自己的“身体”,完全背离了“顺天守则”的原则。我开始彻底改变:不再熬夜硬扛,而是“节饮食起居”,顺应身体的自然节律;焦虑导致手指紧张时,便不再与之对抗,而是起身打一段太极,让气机流转,使肌肉在缓慢的招式中自然松弛。我的身体,从此不再是思维的奴隶,而是我修行路上最诚实的道友。 我深刻体会到,思维的清晰度,永远建立在身体的舒适与平衡之上。


3. 从“体验哲学”到“享受过程”:转化“心”的视角


我将崔、刘两位老师的“体验”哲学应用于写作。我放弃“必须写完”的执念,沉浸于“正在写”的当下。我尝试运用谢天老师所说的“情境智慧”,不再寻求一个适用于所有写作难题的抽象答案,而是相信在当前这一段、这一句的具体情境中,自会生发出最恰当的解决之道。感受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的快乐,享受精准表述的酣畅淋漓。甚至开始“享受”卡顿,那意味着思维在深挖矿藏。写作,从一种折磨变成了一种在具体情境中自我对话的冥想。


三、 结论:成为学者型修行者


这场研讨会于我,是一场生命的方法论革新。它赋予我全新的身份认同:学者型修行者。


谢天老师的“扎根的超越”让我确信,我的博士学业就是我最深刻的修行契机,我的学术荆棘就是我的红尘道场。我不再是被学术 KPI 驱赶的博士生,更是在学术道路上藉事炼心的实修者。我的焦虑困顿,就是需我观照、转化的烦恼菩提。


我终于明了,一切起点在于“修身”与“自医”。唯有安顿自身,才能由内而外构建更健康、清明的身心。手指或许还会紧张,但我已知晓如何放松;压力必然存在,但我已内心有“山”。


我相信,最终,我得到的不仅是一个博士学位,更是一首用生命体验写成的、关于“定”与“静”的诗。道在日用常行中,疗愈在每一次呼吸里,这便是中国智慧与超个人心理学赐予我最宝贵的礼物——一种扎根于大地、又向往着星空的完整的生活。


<The end>

【注:想要了解索菲亚大学硕博士项目请直接点击原文链接,或者打开超个人心理学双语项目硕博士秋季招募|美国索菲亚大学 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最新招募|中美双师·职业认证·临床实践·权威督导·东西融合


明向文化倡导“安通疗法“和”安通整合成长”模式

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

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企事业单位培训、网上地面课程

和工作坊、国际游学和交流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内外讲习所

明向文化网站:

http://www.mingxiang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