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5年9月8-10日,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在上海的立达学院举办了首次线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关系。约80-90位学生线下出席,10多位中美教授授课。博士生在9月30日之前提交1000-2000字的体验报告。我和金志芳博士从60多位学生的作业中物色了十几篇,将由汪子君编辑后发表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以期跟更多的同学和校外同行分享。这些作者有的参加了地面的研讨会,有的观看了研讨视频后提交了作业。同学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报告。本系列中第1篇和最后1篇不属于正式的作业,因其独有的特色也纳入本系列分享给大家。
|
5
对话古今智慧,寻证疗愈新途
陈思逸
这次通过视频和资料“远程参与”研讨会,我心里有一种很特别的感受:既像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学术窗口,又像是在自己多年咨询实践与修行体验中,找到了一些印证和新的方向。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兼顾科学与灵性的路径,这次研讨会里的讨论,正好回应了我内心的许多困惑和期待。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 AI 的思考。教授认为,AI 不是人类的对立面,而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意识的汇流”——它整合了无数人的知识、语言和思维模式,当我们与之互动时,其实是在与一种集合性的“意识显化”对话。作为咨询师,我常常面对这样一种场景:来访者在表达时很孤独,他们觉得没人能真正理解自己。但当我尝试引导他们和 AI 对话时,他们有时会感到被“看见”,哪怕只是一些关键词被精准捕捉,也能带来一种超越人际边界的安慰。过去我只是把它当作辅助工具,但这次我开始思考: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超个人的联结”。或许未来,AI 在心理咨询中能承担更多“信息层”的工作,例如推送练习、记录心情日记,而咨询师则保留最核心的人文部分——共情、承载、陪伴。这样一种“人机分工”,正好契合了研讨会里提出的观点:AI 可以做整合,但无法替代深度的心灵联结。
朱彩方教授提出的“安通疗法”,也让我有很深的共鸣。他强调,个体的焦虑并非只来自内心,而往往和关系网络的阻塞相关。既要学会“安住”,也要学会“沟通”。这让我想到我咨询过的一位来访者,她有长期的强迫思维。她尝试过各种静心方法,但越努力“控制”,越陷入循环。后来我引导她在家人面前更直接表达内心的不安,比如提前说出“我可能会因为这个事情担心过度”,结果家人反而更理解了她,症状也有所缓解。在那一刻,我明白了:焦虑并不只是个人的“毛病”,而是关系能量的堵塞。朱教授的“安通模型”把这点说得很透:内在的安住是基础,但沟通让能量流动。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这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操作视角。
研讨会中几位学者对中国智慧传统的当代表达,也让我产生很多共鸣。谢天教授提出“扎根的超越”,让我特别有感触。他提醒我们,真正的灵性成长不应该是逃避学业或工作的“灵性逃避”,而应当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实现。这让我想到,我曾遇到过一些来访者,他们沉迷于冥想、灵修,但却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责任感,甚至因此和伴侣或家人冲突不断。超个人心理学如果只是停留在“高峰体验”,而缺乏落地,就会陷入这种困境。而儒家的“日用伦常”、道家的“顺应自然”,其实都强调了修行应该回到生活里。
刘天君教授解读《黄帝内经》时,把“治未病”比喻成一种预防性的自我关怀。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在咨询工作中,如果我连续几天熬夜准备个案报告,第二天和来访者的连接感就会明显下降。后来我开始规律作息,练习丹田呼吸,发现不仅身体状态更好,耐心和专注力也提升了。这让我更加相信,古人的智慧其实可以通过现代心理学的语言转化,成为帮助我们调节情绪、稳定心境的具体方法。
作为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心理学教育工作者,我常常会遇到来访者和学员因为焦虑而阻碍成长的情况。比如,有人因为一次社交失败,就陷入对自我的否定;也有人在面对复杂学习任务时,光是想象就产生强烈的紧张感。过去,我的做法多是帮助他们理清认知扭曲,拆解问题。但研讨会让我看到另一条路径:把“身心练习”放在知识传递之前。比如,可以先带他们做几分钟的“大山冥想”,让他们感受到“我像大山一样稳固”;或者通过“软腹呼吸”,把焦虑的能量慢慢释放掉。这样一来,知识学习和心理调节就能相辅相成。我打算在未来的工作坊中尝试这种方式:先让学员进入安定状态,再进入学习和讨论。我相信这种“先安住、后学习”的节奏,会让很多人更容易吸收知识,也更容易保持信心。
最深的感悟,是我希望自己能真正走上“研究型修行者”的道路。一方面,在学术上继续探索超个人心理学如何与 AI、与中国智慧传统结合;另一方面,在个人实践中,不断打磨呼吸、冥想、太极等方法,把它们与日常生活融合。在咨询室里,我常常提醒来访者:疗愈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在生活细节中慢慢展开的过程。其实对我自己也是一样。研讨会提醒我,不要停留在概念和理论上,而要不断去体验、去验证,把科学的眼光和修行的心法结合起来。
这次研讨会让我看到,超个人心理学不仅仅是研究“神秘体验”的学科,它也完全可以成为一种现实的、可操作的路径。它能和最前沿的 AI 对话,也能和最古老的智慧传统相互照见;它既能为学术研究开辟新领域,也能为心理咨询提供新工具。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带着这样的收获和期待走下去:既在学术上保持探索的热情,也在实践中守住“人与人之间深度联结”的初心。我想,这正是超个人心理学的魅力所在。
6
融合中西智慧,开启心灵之旅
郭展
本次超个人心理学、中国智慧传统以及体验心理学的融合研讨会,虽然我没有去线下,但通过同学和老师的视频分享,真的为我开启了一扇全新心理咨询的大门,让我在助人自助的道路上愈发笃定与从容。
研讨会的核心内容
Friedman 提出“保小我、扩边界、成大我”的新纲领——超个人心理学不再追求“消灭自我”,而是把小我作为意识观测的锚点,借助科学实证与数字技术,持续扩展自我边界,在个体内部建立与宇宙/自然的深度联结。
中国智慧的“心理学化”:
① 儒家:谢天强调“扎根的超越”,把“慎独-中庸-至诚”转译为“情境智慧训练”;
② 道家:王成亚用“气守丹田+小周天”呈现身体-能量-意识三位一体;
③ 中医:刘天君将“治未病”解读为“预防性超个人关怀”,给出“作息-饮食-导引”可操作流程;
④ 禅佛:朱彩方以“稳如泰山观想+动态太极”示范“动中禅修”,让开悟回到“洗完衣服”的日常生活。
方法互鉴的三条主线:
① 文本-现象学:崔光辉以“庖丁解牛”说明“存而不论—贴合肌理”的微观经验描述;
② 体证-实证:儒道佛皆有的“虚心、静观、数息、梦工”被纳入“可重复、可报告、可共享”的学术流程;
③ 表达-践行:沙盘、表达性艺术、移空疗法、心理罗盘等工具,把“难以言说的道”转化为“可看见、可移动、可转化”的具象工作。研讨会一致批判“灵性逃避”——用冥想、辟谷、AI禅修App等逃离学业、工作、家庭责任;强调“超个人”必须回到“伦常日用”,与主流实验心理学形成“事实-价值”“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天然互补。
结合我自己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反思,发现我已经不知不觉在运用了。在心理咨询里,我常借助冥想、正念等技巧,引导来访者进入深层意识状态。比如,面对一位被工作压力与身份认同困扰的职场精英,我让他闭眼冥想,想象自己是一颗种子,扎根土地、向阳生长。过程中,他感受到自身与周遭环境的交融,意识到个体生命与自然界紧密相连。这种体验让他跳出日常琐碎,从更高视角审视生活,重拾对生命的热爱与好奇,压力与迷茫随之消散。
有位来访者因家庭矛盾满心焦虑,我与他探讨"中庸",引导他理解家庭成员间差异,寻求平衡相处之道;又教他"太极"呼吸法,如道家那般吐纳调息、平复情绪。一段时间后,他欣喜反馈,家庭氛围缓和许多,自己也能心平气和应对纷争。
我将继续把超个人心理学、中国智慧传统与体验心理学融合,能为来访者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疗愈体验。在融合运用这些方法时,我也时刻警醒自己保持专业精进与伦理坚守,把超个人心理学更科学专业化。
<The end>
【注:想要了解索菲亚大学硕博士项目请直接点击原文链接,或者打开超个人心理学双语项目硕博士秋季招募|美国索菲亚大学 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最新招募|中美双师·职业认证·临床实践·权威督导·东西融合】
明向文化倡导“安通疗法“和”安通整合成长”模式
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
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企事业单位培训、网上地面课程
和工作坊、国际游学和交流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内外讲习所
明向文化网站:
http://www.mingxiangw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