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北京明向文化发展中心官方网站!
中文版 | English| 010-65797473     18511222947
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中心新闻

[索菲亚硕博士线下闭门研讨会]博士作品集3-4

时间:2025-10-15 点击率:

导语:2025年9月8-10日,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硕博士研究生在上海的立达学院举办了首次线下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关系。约80-90位学生线下出席,10多位中美教授授课。博士生在9月30日之前提交1000-2000字的体验报告。我和金志芳博士从60多位学生的作业中物色了十几篇,将由汪子君编辑后发表在《内外讲习所》公众号,以期跟更多的同学和校外同行分享。这些作者有的参加了地面的研讨会,有的观看了研讨视频后提交了作业。同学们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报告。本系列中第1篇和最后1篇不属于正式的作业,因其独有的特色也纳入本系列分享给大家。

—索菲亚大学超个人心理学双语博士项目主席朱彩方教授 

3

超越性对话

韩芬

在本次3天的闭门研讨会空间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智慧流动。在AI时代的光芒照耀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儒家思想的厚重与超个人视角的广阔相互连接时,我体验到的是一场东西方智慧传统的深度对话。这次研讨会不仅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我对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解,更让我体验到知识探索与心灵成长、理性与体验相互交融促进的旅程。

       朱彩方教授和Harris教授,两位学者之间的对话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本身就成为了一场生动的超个人实践。他们坦诚相待、开放幽默,在观点不同时尊重差异并允许思想的火花自然迸发。这种学术交流方式体现了超个人心理学所倡导的整合意识——不同观点不是非此即彼的竞争关系,而是共同拓展认识版图的合作者。我深深意识到,真正的学术进步不在于证明自己正确,而在于共同探索更深入的理解,才能促进彼此、相互成就、靠近真知。

联结与共鸣

       超个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最大魅力在于它勇敢地承认并尊重人的神性与灵性维度。在主流心理学专注于可观测行为与认知过程的同时,超个人心理学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将超验现象如何影响人类心理纳入研究范畴。这种包容性让我意识到,心理学研究不应回避那些无法被简单量化的经验,以开放的态度探索人类意识的全部光谱才是更加完整的。特别是在AI技术日益渗透人类生活的今天,这种对灵性维度的关注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算法和数据之外,还存在无法被数字化的人类心灵。

       中国智慧传统与超个人心理学之间的有着深刻共鸣。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超个人心理学追求的个人超越与社会关怀不谋而合;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则与超个人心理学的整体意识观念相呼应。这种跨越文化时空的契合让我意识到,人类对超越性体验的探索有着普遍性的基础,不同文化传统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相似的心灵追求,就如在人类的心灵最深处,无论你身处何方,都有着相似的人类情感。

体验中理解

       现象学日常生活的自我观察方法为我提供了实践超个人心理学的新路径。通过培养对日常经验的非评判性觉察,我们可以在普通生活中发现非凡的意义。正如谢天教授所讲到的,这种态度与不轻易下定义将体验放到情境中去的学习原则相呼应,邀请我们以新鲜的目光看待每一个经验,避免被既定概念所束缚。这给我很深的警醒和思考,在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每一节与来访的会谈都是一次新的经验,警醒在此时此地的互动中,将已有的理论假设放到一边,全身心的将个人放在与来访的互动中,这样的态度本身就为来访者创造了一个充满生命可能性的空间,而非被定义的理论空间,而超个人体验更非遥不可及的非凡状态,而是潜藏在我们对生活经验的深度关注与不带主观评判的理解之中。

无为亦有为

       在心理咨询/治疗领域,Harris教授通过现场超个人视角案例演示,传递了治疗师作为乐器让来访者奏响ta的曲子这一理念,对治疗关系中治疗师的非指导性治疗态度在一种对来访者的深度尊重和信任——相信每个来访者内心都有自我导向的超个人智慧体现得淋漓尽致。治疗师不是专家或权威,而是创造安全空间的陪伴者,让来访者能够自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旋律。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中无为而治的智慧异曲同工,都强调了对自然过程的尊重而非强行干预。

践行中修炼

       这次研讨会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转变。在谢天教授精彩的演讲中,读原典、扎根的超越提醒我,真正的创新建立在深厚传统的基础上;灵感迸发的超越则鼓励我保持对未知的开放态度;呵护自己的仁心并基于情境去理解而非审判,更是指引我以更加慈悲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经验。

       在彩方教授带领的太极拳和冥想体验活动中,与身体和当下联结,回归内在核心的体验,为一段时间以来我匮乏的身体给予了深深地被赋能感,唯有将其践行日常之中,才可能向知行合一靠近,行走在学者型修炼的路途中。

       回顾这次研讨会,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对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认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在AI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这种关注人类灵性维度、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心理学视角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不应忽视人类经验的深度与丰富性。

       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对话,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整合科技与人文、理性与灵性的可能路径。研讨会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期待将所学融入日常生活和专业实践中,以更加开放、包容和整合的视角看待自己、他人和世界,在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的交汇处,通过日常生活和心理咨询的工作实践,为创造一个既扎根于深厚传统、又能够向未来开放的心灵空间添砖加瓦。




4

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

结合个人志业的思考与启发

郭展

超个人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第四势力,始终关注人类如何突破小我的局限,进入更广阔的意识与生命场域。而在中国思想传统中,无论是儒家的仁者爱人、道家的天人合一,还是佛家的缘起性空,都指向一种整体性的人生观:人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关系、社会与宇宙之中。

1.研讨会的内容回顾及对我的启发

9 8 日至 10 日,美国索菲亚大学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以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智慧传统及创意表达为核心主题的线下硕博研讨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健康教练培训工作的实践者,我在研讨会中从多位教授和学者的分享中获得了诸多启发与灵感。

Harris 教授指出,人的成长并非抛弃小我,而是以稳固的自我为基石,逐步迈向更广阔的联结。他特别强调互联感的重要性:当一个人的意识能够感受到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深度相连时,就更容易突破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

这让我联想到健康教练的实践。许多学员在初期将减脂、控糖仅视为个人任务,因此容易陷入反复。但当他们意识到这些改变不仅关乎自身,更关系到家庭的幸福、自然的滋养,甚至社会责任时,动力往往更深、更持久。同样的现象也存在于教练自身的成长路径。如果成长动力仅停留在自我实现的层面,心智修炼与专业技艺常会在达到某一阶段后陷入停滞。而我观察到,许多优秀的教练之所以能够迸发出惊人的潜力,正是因为他们将成长动机投向更广阔的方向——对社会的责任、对专业共同体的承诺、以及一种超越自我的付出者理想

在众多分享中,我尤其被朱彩方教授提出的安通疗法所触动。他提到,超越并不等于停留在某种稀有的体验,而是必须能超出去,也能回来。换句话说,灵性的高峰若不能被带回到日常的沟通、关系和行动中,就会沦为空洞的幻象。

朱教授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例如,他在伴侣咨询中并没有仅仅依赖禅修或正念,而是通过安通疗法让双方练习躯体与情感层面的沟通,打破一追一逃的失衡模式,从而发展出真诚、平等的新关系 。这种做法正体现了超越经验必须回到人际现实的原则。

结合健康教练的培训,我发现类似的现象时常发生。许多学员在课程中体验到正念饮食或静心练习的安定感,但一旦回到家庭与职场,往往又回到旧有的模式,无法维持改变。朱教授的观点提醒我:教练的任务不是制造短暂的灵性时刻,而是要设计可持续的桥梁,让觉察逐渐融入现实的餐桌、日常的交流以及生活的节律。只有这样,灵性的火花才可能转化为稳定的生活力。

谢天教授谈到扎根的超越。这句话也很是触动了我,因为在教练工作中,我也见过一些学员热衷追求特殊体验,却忽略了生活中的基本修炼。真正的超越,不仅仅是某些深刻宏大的境界,也是在一次次具体的饮食选择、情绪管理与人际回应中。

此外,研讨会其它多位教授也给我带来众多深刻启发。刘昌教授强调第一人称体验,让我想起到教练关系中最具力量的往往不是技巧,而是临在。刘天君与王成亚教授从治未病气的练习切入,提醒我们关注身体与能量的层面。崔光辉与高鸽教授则展示了绘画、动作、艺术等非语言途径在触及潜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提醒我在日后健康教练训练中,可以拓展超越语言指导的多元形式。

2.研讨会之后,对超个人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思考

在现代主流心理学中,有关灵性、超越、宗教或修行的体验常被边缘化,甚至被归入宗教心理学或异常经验的范畴。而超个人心理学的意义,正是将这些关乎心性与超越的经验纳入学术视野,追求一种更完整、更整合的人类心理学。

相较之下,中国传统智慧——无论是儒家的心性教化、佛家的禅修观照,还是道家的内炼与天人合一”——早已蕴含丰富的超越与修心思想与实践。这为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极具生命力的土壤和范式,同时也促使中国传统在当代心理健康与灵性研究语境下获得新的阐释与展开。

由此,二者的结合并非简单的纳入融合,而是一种互为启发:超个人心理学可以从中国智慧中汲取理念与修炼方法,而中国传统也能借助超个人心理学获得新的语言、验证与当代意义。

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几处对照尤其让我受益:

2.1 未来导向与慎终追远

Harris教授演讲中有分享到他的一篇论文,其中提到个体的对未来后果的考量与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而这种关联与互联感密切相关(Hoot & Friedman, 2011)。儒家思想中的慎终追远,同样强调代际责任。作为教练,我常常引导学员与未来的自己对话:十年后,你希望拥有怎样的身体与心境?你希望留给后代一个怎样的世界?这种引导,常常能让对方打开视野,促进新的觉察和选择。

2.2 自我扩展与无我

超个人心理学提出自我扩展,而佛教的无我、道家的返本归真都在提醒我们:突破小我,才能进入更广阔的存在状态。对健康教练而言,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命题,更是职业成长中真实的体验。

许多教练在早期往往把关注点放在自我实现上,例如掌握新知识、提升技巧、获得认可。但随着陪伴的深入,我们逐渐体会到,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超越自我的边界——当我们放下我要证明自己,转而单纯关怀学员的成长、回应当下的需要时,一种更大的能量开始涌现。那一刻,教练的自我似乎被扩展:不再只是我在教,而是我们在共同成长

这种从小我走向更大的我的转化,正是自我扩展无我在教练工作中的真实写照。它不仅让教练获得更深的临在与自由,也让陪伴的过程充满了超越性的意义。

2.3 超越的落地:日用即道

西方传统常常把超越与高峰体验联系在一起,而中国智慧更强调日用即道。这正好回应了健康教练的工作逻辑——帮助学员在一箪一饮,一呼一吸,一悲一喜之间,去感悟自我超越的契机。正如《中庸》所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2.4 多元的实践方式

超个人心理学承认冥想、艺术、身体练习等非语言方式的价值,而中国传统早已通过书法、诗歌、武术、气功等方式提供了修心养性的路径。健康教练完全可以整合这些方法,让学员在更广阔的表达中找到资源。

总结

研讨会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超越不是离开生活,而是从生活中生发,也终须归于生活。它不是稀有的高峰,而是点滴的修炼。超个人心理学提供了发展阶段与意识扩展的理论框架,中国传统文化则给予我们在日常中修心的智慧。作为健康教练的培训者,我希望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让更多教练成长起来,去帮助更多人触碰生命的完整、丰盈与自由。


<The end>

【注:想要了解索菲亚大学硕博士项目请直接点击原文链接,或者打开超个人心理学双语项目硕博士秋季招募|美国索菲亚大学 索菲亚大学咨询心理学硕士项目最新招募|中美双师·职业认证·临床实践·权威督导·东西融合

明向文化倡导“安通疗法“和”安通整合成长”模式

修习安住之道,锤炼沟通之术

个体团体心理咨询、企事业单位培训、网上地面课程

和工作坊、国际游学和交流

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

公众号:内外讲习所

明向文化网站:

http://www.mingxiangwh.com